钢价之所以强势, 这还得追溯到去年开始国家大力施行的“去产能”政策。去年是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开局之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从实际效果来看,不无道理。去年的去产能效果是低于市场预期的,原因主要在于钢企的利润丰厚,且为了维持较可观的利润,多数钢企通过相应的技术改造升级提高自身产能利用率,使得去产能效果打了折扣。从结果来看,2017年采暖季的粗钢产量实际影响值仅有1250~1400万吨的水平,离预期的3000万吨以上产能影响目标有较大差距。
2015~2018年的粗钢供应量(单位:万吨)
去年钢价上涨得益于“地条钢”的整顿、清除,而今年1、2月份的采暖季限产政府多从民生角度考虑,力度上有所放松。今年6月20日,国新办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印证了环保限产任务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只有进行时,绝没有过去时。
综观今年,环保限产的执行力度在不断加大。3月15日,便打响今年环保督查的“发令枪”。今年的环保限产时间也相对提前,唐山地区8月份就开始大规模限产,超出了市场预期。据统计,唐山限产的日均影响粗钢产量为7~9万吨。尽管徐州在环保限产后陆续复产,但复产速度还是相对偏慢,其复产带来的日均铁水产量仅为2.5万吨,比较而言,唐山限产的影响要远大于徐州复产。综合测算,8月份限产带来的粗钢产量影响约在200万吨左右。另外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地区是我国的汾渭平原,总产能为4000多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是建材,如果下一个限产目标是该地区,那么后期对建材供给端带来的影响会比较大。
我们再从电炉供应端来看,今年电炉端会有1500万吨左右的新增产能投放,但这个数量是远不及环保限产带来的高炉产能的下降的。考虑到去年是钢材利润大幅上升的第一年,当时的产量尚有较大的挖掘空间,而目前粗钢供给正处于天花板的高位,各个环节的产能利用率均已处于高位,产量的挖掘空间不大,环保限产对钢价的影响会在今年逐步发酵并达到高峰。目前看,高炉、转炉基本都处于满产状态,一旦限产,很快会对供给端产生重要的影响。截止到目前来看,今年限产的常态化将使高炉的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因此,就供给端而言,今年的供给将始终处于偏紧的状态,钢材库存得以保持低位水平,进而对钢价始终都会产生较强的支撑。
2015年~2018年螺纹库存量走势图
再来看需求端。在谈需求之前,我们先回顾一组经济数据。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二季度GDP 同比增6.7%,持平于预期值6.7%,略低于前值6.8%。6月份实体经济数据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连续第四个月不及市场预期,1至6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6%,创1995年有记录以来新低,增速比1-5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7月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1.2%,较前值51.5%回落0.3个百分点。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经济部分数据虽有小幅回落,但整体还是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宏观经济韧性依然较强,但同时,也反映出基建、地产投资速度放缓,拖累了上半年的钢材需求。在中美贸易战仍在继续的背景下, 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国家审时度势、英明决策,随后通过适度灵活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提振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尤其在房产调控不放松的情形下,通过促内需、稳基建的手段来提升经济活力。
因此,当前市场虽处于传统的盛夏淡季,低库存叠加需求端的韧性仍然对钢价形成较强的支撑。虽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但房屋新屋开工情况依然较好,同时在棚改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利好需求的因素,比如,过去的棚改货币化主要作用是去库存,而目前的棚改实物安置则会加速开工、施工,对钢材需求也就形成较强的支撑。
制造业是需求端的另一个重要支点,挖掘机销量的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50~60%以上的水平,汽车销售也相对平稳,船舶订单量的同比增速也在100%以上。制造业的相对稳定,使机械、制造行业的用钢需求始终偏强。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把建设绿水青山当成当下乃至中长期一个坚定的奋斗目标,未来环保限产一定会常态化、趋严化,供给端保持适度收缩紧平衡的状态,叠加基建投资需求的刺激拉动,钢价有望保持震荡偏强走势,但同时我们也需关注并警惕中美贸易的进展以及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对市场的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