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暴雨过后,杭城排水系统改造已完工道路和小区没有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积水。本周末,受“双台风”影响,我省可能又将出现狂风暴雨。
去年,强台风“菲特”肆虐浙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在新一轮强降雨来临前,我省各地都准备好了吗?
昨天,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分别举行全体会议和联组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贯彻“五水共治”战略决策推进防洪排涝工作的报告》。该报告通报了我省防洪排涝工作进展情况。
进展
扩排工程开工率已达73% 全省已改造易涝积水点496处
“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是“五水共治”落地的标准化工作体系。
“十”就是“十枢”,全省共排出10多个蓄水调水排水骨干型枢纽工程。目前,浙东钦寸水库主体工程、杭州城西留下片排涝系统工程、温州市鹿城城区片排涝改造项目和扩大杭嘉湖南排、余姚姚江扩大北排、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设。
杭州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舟山大陆引水三期、台州朱溪水库、永嘉南岸水库正在抓紧推进前期工作。
“百”就是“百固”,全省每年除险加固100座水库,加固500公里海塘河堤。目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工187座、完工53座,分别为年度任务的187%和53%;海塘河堤加固开工665公里、完工288公里,分别为年度任务的162%和58%。
“千”就是“千治”,全省每年高质量高标准治理1000公里黑河、臭河、垃圾河,整治疏浚2000公里河道。目前河道综合整治开工3234公里,完工1794公里,分别为年度任务的162%和90%。
“万”就是“万通”。在该项目中,扩排工程进展顺利,开工率已达73%,杭州市三堡排涝泵站、台州市栅岭汪和洪家场浦排涝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全省排水管网清淤和排水应急设备购置在主汛期前已经完成。
此外,截至6月底,全省已改造易涝积水点496处,建设雨水管网641公里,提标改造管网310公里,雨污分流改造349公里,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99.2%、64.1%、62.1%和69.8%。
难点
平原排水能力不足 城市内涝原因较多
在各项防洪排涝基础工程进展良好的情况下,今年如遇上极端天气,我省各地是否就能够妥善应对?
报告指出,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同时,城市化快速推进对水系破坏严重,加上不少历史欠账,全省防洪排涝治理任务依旧繁重而艰巨。
其中,杭嘉湖、宁波、温黄、温瑞等平原,普遍存在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一些江河堤防治理不达标。标准海塘经多年侵蚀和沉降,防御能力下降,高潮位时容易发生海水漫顶、局部受损的情况。病险水库、山塘除险加固任务依然繁重。还有一些主要支流缺乏控制性工程,如楠溪江、常山港、好溪等尚未建设流域控制性工程,影响了防洪能力。
报告也分析了近年城市内涝发生原因,既是局地超强降雨、城市外围流域高于城市内水位等原因造成的,也有城市防涝标准偏低、城市布局规划不合理、排涝设施不完善等方面的因素。
目标
1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防洪排涝工程进展顺利,但难点多,那什么时候才能让我省百姓不再受洪涝之苦?
报告指出,下阶段,将加快提升全省防洪排涝能力,包括加快完善各类规划、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巩固“三河”整治成效等。
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这些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表:
2015年底前:基本消除社会反响大、影响面广的积淹水区。
2016年底前:解决防洪突出矛盾,杭嘉湖、温黄北部等区域和甬江、鳌江、浦阳江、兰江等流域的防洪薄弱环节基本得到治理。
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易淹易涝片区和影响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严重内涝。
2018年底前:钱塘江、瓯江等主要江河以及沿海主要平原防洪排涝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到2020年:江河干流和主要平原防洪排涝达到规划标准,保护重要城市的江河干流和海塘基本达到百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