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加速 白莲片“湖面”一天降36厘米
来源: 点击:59376次
2014-06-09
A+ A-
清远阳山白莲片扩大隧洞排洪量的方案执行有效,记者29日下午获悉,截至发稿时,湖区的水面下降速度由过去几天的1厘米/小时增长为1.5厘米/小时。一天之内湖面下降高度从28日的24厘米变成29日的36厘米,增幅加大近50%。
自26日省防总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到现场督导、参与救灾以来,各级迅速行动,各部门通力配合,一大股专业力量在这集结。3天之内,包括国家防总从北京派来的专家,省军区定向爆破专业人士,水利部门负责设计、施工的行家,省安监局对深水矿井有丰富经验的操盘手,还有水文局一流的专家队伍,近20名专家共同应付这个“史上难题”。
南方日报记者 邓圣耀 发自清远
灾区一线
灾民心态平和 互助互救
南方日报记者时隔2天再次来到白莲片“湖区”时,感觉到水位已下降。下午4时许登上冲锋舟,穿过充满枯枝、垃圾和房屋顶的“湖区”较浅一侧,便驶进了一片汪洋。经过40分钟的航程,冲锋舟才到达湖的另一端。谁也无法想象,这样的“大湖”,竟是几天的降雨“造”出来的。
登陆上岸到达白莲村—这个被洪水隔离在最深处的村庄,在村口,三张大红纸组成的告示像红色的火一样耀眼。这个署名为阳山县委、县政府的告示建议重灾区灾民尽快转移,公示上写上了服务点、志愿者、如何乘车,还公布了太平镇党委副书记丘继军的电话,公示最后写道:“抗洪抢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县委县政府将与大家一起携手战胜洪灾,救灾复产重建幸福家园!”
街上行走的村民大多神色平静,一些小孩跑跑笑笑,在街的一角,一些村民还兴致怡然地打起了扑克牌。打牌的村民有一位年纪比较大,他说时不时也有过这种被水隔离的生活,所以现在大家心态很平和。
村里的医疗点反映最近接待的病人有一些增多,但并未发现有疫情的迹象。“都是一些感冒之类的小病,主要是因为大家不能出去看病了,只能来这里。”值班医生说,药品和医药用品政府已经全力保障了。
走在村里,到处能看到一个“免费碾米”的张贴单,寻访到张贴者梁少敏的家,才发现他家本来是开碾米小作坊的,这几天因为村子被隔离了,村民们急需把家里存的稻谷拿出来碾成米补充食物,因此他决定免费帮村民碾米。
因为来碾米的村民络绎不绝,这一天,夫妇俩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一共为60多户人家碾了5000斤稻谷。现在还没来得及吃上午饭,碾米机也都没有油了,但老梁见了我们还乐呵呵的。
“大灾之时,灾民的互助互救比黄金还重要和珍贵。”有人这么说。
专家说法
白莲片“堰塞湖”说法应为“自然湖”
近日,几乎所有的水利专家均指出,媒体将此“湖”称为“堰塞湖”不当。专家们表示,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而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此次白莲片积水完全是由于降雨堆积“凭空”形成的,不可叫“堰塞湖”,而应称为“自然湖”。
有专家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白莲片所在地为喀斯特地形,在喀斯特地区,四面环山,中间平坦,山下成穴,有地下河,贮水丰盈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崆”。在他看来,白莲片就是因为在一个巨大的崆中,周围的山都是不透水的石头,因此形成了湖,这种湖或可叫做“石崆湖”。在学术名称中,这类湖泊应该叫“岩溶湖”,而“岩溶湖”属于“自然湖”的其中一种。
探讨思路
专家们结合公众建议,通过科学和专业的角度进行论证,研判、讨论了多种思路,其中三个较有代表性。
1 “将计就计”建水库?
3000多万立方米的蓄水量加起来有3个杭州西湖那么大,湖边全是喀斯特地貌,风景优美,何不“将计就计”,把它建成一个水库?
这种观点在普通公众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专家组基本否决了这样的方案。
专家表示,白莲片地处岩溶地貌,容易漏水。参照南方地区修建水库的要求,降水系数(即雨水到达地表因各种原因流失后保留下来的水量比例)要在0.6以上才适宜建水库,白莲片地区地表水下渗严重,建成以后可能无法正常蓄水。除此之外,在此地修建水利,将近5000人需要移民,成本异常巨大。
2 开山劈出一条水路?
现有隧洞排水量小,能否在山之间重新劈出一条水路泄洪?
根据专家组研究资料和实地勘察发现,湖区内开挖隧洞的最佳位置达到80米,相当于一个25层的高楼,爆破炸开后产生几百万立方米的土层无处堆放,同时,炸开水道后难以有效控制流量,流往下游的排水激增将可能导致唯一的救援道路受淹,而下游的七拱河沿线也可能会产生洪水。
3 用最大功率的水泵抽?
一些普通的民众提出建议,能否用最大功率的水泵抽水加快水的排放?对此专家组也进行了讨论。若使用安监部门能提供的最大功率的水泵,一个小时最大抽水量250立方米,24个小时抽水量也仅6000立方米,要抽完这个3000多万立方米的“湖”,需要5000天,也就是说一个水泵白天黑夜不眠不休抽10多年都抽不完。
经过28日深夜的长时间会商,扩大现有隧洞排洪量的方案被继续采用。
救援现场
清远军分区阳山县人武部官兵一线救灾
冲锋舟成“水上巴士”
南方日报讯
(记者/洪奕宜 通讯员/学成 泽青 志军 日高 丽平 张杰彬华)连日来,阳山县人武部官兵驾驶冲锋舟穿梭在白莲片的积水“湖”上,成为群众往返受灾地区的“水上巴士”。
阳山县人武部部长郑彪带领抢险分队已经在这里忙了三天三夜。他说,“湖”上电线电杆纵横交错,水域情况十分复杂。
不过,仍有少数村民驾着自制的小船出行,十分危险。“老乡,要不要坐船出去?”人武部干事欧学勤驾驶冲锋舟边走边对着遇到的村民喊话,得到“不用坐船”的答复后,又驾舟驶近村民,从船上拿下两件救生衣递给他们,叮嘱对方注意安全。
郑彪指挥的冲锋舟刚抵达白莲村,就看见有村民挥手求助。原来,村民祝伯受灾时走得匆忙,现在安定后想回家拿点衣服、米等生活用品。接送完祝伯,在白莲村三组村口,他们又遇上刚从佛山赶回来的梁女士,她要去距此处约两公里外的坎头村接父母和孩子。郑彪又招呼梁女士上了冲锋舟,将她送到目的地。
郑彪介绍,灾区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后,都想回家拿点东西,或到亲戚处走动,于是,冲锋舟就变成了“水上巴士”,为群众提供交通服务。
据悉,灾情发生以来,阳山县人武部组织民兵200余人、冲锋舟15艘投入抢险救灾行动,累计转移群众千余人,运送物资50多吨。灾情稳定后,他们的冲锋舟仍然每天穿梭于“湖”面,保障群众出行、运送救灾物资。
另据了解,白莲片受灾后,武警广东省总队迅速派出300余名兵力投入抗洪抢险,并派出卫生队深入一线为灾区群众看病治病、免费发放药品。
自26日省防总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到现场督导、参与救灾以来,各级迅速行动,各部门通力配合,一大股专业力量在这集结。3天之内,包括国家防总从北京派来的专家,省军区定向爆破专业人士,水利部门负责设计、施工的行家,省安监局对深水矿井有丰富经验的操盘手,还有水文局一流的专家队伍,近20名专家共同应付这个“史上难题”。
南方日报记者 邓圣耀 发自清远
灾区一线
灾民心态平和 互助互救
南方日报记者时隔2天再次来到白莲片“湖区”时,感觉到水位已下降。下午4时许登上冲锋舟,穿过充满枯枝、垃圾和房屋顶的“湖区”较浅一侧,便驶进了一片汪洋。经过40分钟的航程,冲锋舟才到达湖的另一端。谁也无法想象,这样的“大湖”,竟是几天的降雨“造”出来的。
登陆上岸到达白莲村—这个被洪水隔离在最深处的村庄,在村口,三张大红纸组成的告示像红色的火一样耀眼。这个署名为阳山县委、县政府的告示建议重灾区灾民尽快转移,公示上写上了服务点、志愿者、如何乘车,还公布了太平镇党委副书记丘继军的电话,公示最后写道:“抗洪抢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县委县政府将与大家一起携手战胜洪灾,救灾复产重建幸福家园!”
街上行走的村民大多神色平静,一些小孩跑跑笑笑,在街的一角,一些村民还兴致怡然地打起了扑克牌。打牌的村民有一位年纪比较大,他说时不时也有过这种被水隔离的生活,所以现在大家心态很平和。
村里的医疗点反映最近接待的病人有一些增多,但并未发现有疫情的迹象。“都是一些感冒之类的小病,主要是因为大家不能出去看病了,只能来这里。”值班医生说,药品和医药用品政府已经全力保障了。
走在村里,到处能看到一个“免费碾米”的张贴单,寻访到张贴者梁少敏的家,才发现他家本来是开碾米小作坊的,这几天因为村子被隔离了,村民们急需把家里存的稻谷拿出来碾成米补充食物,因此他决定免费帮村民碾米。
因为来碾米的村民络绎不绝,这一天,夫妇俩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一共为60多户人家碾了5000斤稻谷。现在还没来得及吃上午饭,碾米机也都没有油了,但老梁见了我们还乐呵呵的。
“大灾之时,灾民的互助互救比黄金还重要和珍贵。”有人这么说。
专家说法
白莲片“堰塞湖”说法应为“自然湖”
近日,几乎所有的水利专家均指出,媒体将此“湖”称为“堰塞湖”不当。专家们表示,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而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此次白莲片积水完全是由于降雨堆积“凭空”形成的,不可叫“堰塞湖”,而应称为“自然湖”。
有专家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白莲片所在地为喀斯特地形,在喀斯特地区,四面环山,中间平坦,山下成穴,有地下河,贮水丰盈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崆”。在他看来,白莲片就是因为在一个巨大的崆中,周围的山都是不透水的石头,因此形成了湖,这种湖或可叫做“石崆湖”。在学术名称中,这类湖泊应该叫“岩溶湖”,而“岩溶湖”属于“自然湖”的其中一种。
探讨思路
专家们结合公众建议,通过科学和专业的角度进行论证,研判、讨论了多种思路,其中三个较有代表性。
1 “将计就计”建水库?
3000多万立方米的蓄水量加起来有3个杭州西湖那么大,湖边全是喀斯特地貌,风景优美,何不“将计就计”,把它建成一个水库?
这种观点在普通公众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专家组基本否决了这样的方案。
专家表示,白莲片地处岩溶地貌,容易漏水。参照南方地区修建水库的要求,降水系数(即雨水到达地表因各种原因流失后保留下来的水量比例)要在0.6以上才适宜建水库,白莲片地区地表水下渗严重,建成以后可能无法正常蓄水。除此之外,在此地修建水利,将近5000人需要移民,成本异常巨大。
2 开山劈出一条水路?
现有隧洞排水量小,能否在山之间重新劈出一条水路泄洪?
根据专家组研究资料和实地勘察发现,湖区内开挖隧洞的最佳位置达到80米,相当于一个25层的高楼,爆破炸开后产生几百万立方米的土层无处堆放,同时,炸开水道后难以有效控制流量,流往下游的排水激增将可能导致唯一的救援道路受淹,而下游的七拱河沿线也可能会产生洪水。
3 用最大功率的水泵抽?
一些普通的民众提出建议,能否用最大功率的水泵抽水加快水的排放?对此专家组也进行了讨论。若使用安监部门能提供的最大功率的水泵,一个小时最大抽水量250立方米,24个小时抽水量也仅6000立方米,要抽完这个3000多万立方米的“湖”,需要5000天,也就是说一个水泵白天黑夜不眠不休抽10多年都抽不完。
经过28日深夜的长时间会商,扩大现有隧洞排洪量的方案被继续采用。
救援现场
清远军分区阳山县人武部官兵一线救灾
冲锋舟成“水上巴士”
南方日报讯
(记者/洪奕宜 通讯员/学成 泽青 志军 日高 丽平 张杰彬华)连日来,阳山县人武部官兵驾驶冲锋舟穿梭在白莲片的积水“湖”上,成为群众往返受灾地区的“水上巴士”。
阳山县人武部部长郑彪带领抢险分队已经在这里忙了三天三夜。他说,“湖”上电线电杆纵横交错,水域情况十分复杂。
不过,仍有少数村民驾着自制的小船出行,十分危险。“老乡,要不要坐船出去?”人武部干事欧学勤驾驶冲锋舟边走边对着遇到的村民喊话,得到“不用坐船”的答复后,又驾舟驶近村民,从船上拿下两件救生衣递给他们,叮嘱对方注意安全。
郑彪指挥的冲锋舟刚抵达白莲村,就看见有村民挥手求助。原来,村民祝伯受灾时走得匆忙,现在安定后想回家拿点衣服、米等生活用品。接送完祝伯,在白莲村三组村口,他们又遇上刚从佛山赶回来的梁女士,她要去距此处约两公里外的坎头村接父母和孩子。郑彪又招呼梁女士上了冲锋舟,将她送到目的地。
郑彪介绍,灾区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后,都想回家拿点东西,或到亲戚处走动,于是,冲锋舟就变成了“水上巴士”,为群众提供交通服务。
据悉,灾情发生以来,阳山县人武部组织民兵200余人、冲锋舟15艘投入抢险救灾行动,累计转移群众千余人,运送物资50多吨。灾情稳定后,他们的冲锋舟仍然每天穿梭于“湖”面,保障群众出行、运送救灾物资。
另据了解,白莲片受灾后,武警广东省总队迅速派出300余名兵力投入抗洪抢险,并派出卫生队深入一线为灾区群众看病治病、免费发放药品。
铸铁排水管行业动态相关链接